洛阳家教网报道: “弱者啊,你的名字是女人!”莎翁说这句话时,肯定没有想到,多年后的21世纪,女性一反娇弱的形象,不让须眉,豪放不羁,在许多领域超越男性占据强势地位,而男性“伪娘”的现象却频频见诸公众视野,社会上,“阴盛阳衰”的论调更是不绝于耳。
在校园中,娇气阴柔的男生,与“假小子”般的女生也并不少见,这种现象不仅让家长疑惑,也引起了教育专家们的焦虑。早先就有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(微博)先生发出过“拯救男孩”的呼吁,最近,又有郑州十八中为避免孩子们成长中的种种误区,制定28条“阳刚男生”标准,20条“秀慧女生”标准,对学生开展性别教育,并且,每年每班评出一名“阳刚男生”和一名“慧秀女生”。希望孩子们以此为参考,抵制近年来盛行的“伪娘”现象以及女性“中性风”,从而健康成长。
放在性别中性化愈演愈烈的今天,这个规定毫不意外地掀起了舆论大波。有人认为这个规定需要推广,对孩子们进行性别教育迫在眉睫,否则将走进“男不男、女不女”的阴错阳差之怪圈。也有人认为,学校这个规定很雷人,如今社会提倡个性化发展,怎能给男生女生制订标准,按照模子来打造?
学校的规定究竟是否雷人,归根结底,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中性化浪潮。早在三十年前,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,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。如今,预言成真,性别边界模糊、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年文化现象。有人雀跃,认为这是对男权制度的“起义”, 也有人反感,批评其为“人性的退化”。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化,要得到结论,我们还得从现象的来龙去脉来分析。
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是,追求男女平等。女性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知,她们同样需要在社会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。家长的观念也不再是要求“女孩追求幸福,男孩追求成功”,而是“女孩男养”,凡是男孩可以做的事女孩一样可以做。当然,女孩被要求独立上进,这本无可厚非。问题在于,这仍然是一个男权社会,潜意识里整个社会还在用男性文化来看待女性。结果,女性为了增加其社会生存的砝码而被教育得越来越“强势”,性格也不得不向男性靠拢。与此同时,在独生子女家庭中,男孩子往往会受到整个家庭尤其是女性无微不至的呵护,反而养成了文弱、多愁善感、“娘娘腔”等不像男子汉的性格特征。
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,加之教育方式、女权主义、娱乐潮流等多方面原因推动,中性化现象就如同一个雪球,大有来势凶猛之兆。有人乐观地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性别平等,也有人不无深刻地指出,这是一个进步社会才体现出的多元化发展,我们要包容多样的个性。但性别平等是否就意味着雷同,个性化发展是否代表可以颠倒乾坤、扭曲自然规律?在这个现象的背后,传统的男权主义仍在,我们仍在以男性的视角来决定着这个社会竞争的法则,所以很难说这有多平等,而上帝创造了男女,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二者有别,又如何能趋同?甚至,从孔子所说的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”出发,如果男女发展片面追求趋“同”,而非在差异化发展中寻求和谐,也很有可能最终走向“同而不和”。 因此,我们回头看郑州十八中的性别教育新规,其实是相当有必要的,这也是摆脱应试教育,关注性别教育一个新尝试。男生女生在正确了解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,克服自身弱项,向异性学习,这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称为双性化发展。与中性化抹除性别差异不同,它首先承认差别,其次再是双方学习互补,而这,可能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推崇的。更多请浏览洛阳家教网资讯中心:www.lyqhjj.cn
编辑者:洛阳家教网(www.lyqhjj.cn)